建設工程教育網 > 專業(yè)資料 > 施工組織 > 道橋工程 > 正文
2012-10-10 15:10 建設工程教育網整理 【大 中 小】【打印】【我要糾錯】
3.1工程概況
3.1.1工程概述
本合同段起于×隧道中部(K171+750),途經廟灣、上柳樹灣、獅子巖、掀盤灣、杏子包至長堰塘與K合同段相接(K173+499)。其間無河流,存在不同水量的溪流。與K合同段接頭處距離云陽至萬州公路約3公里。全長1.749公里。其中左線隧道起訖K171+750~K172+953,長1203米。右線隧道起訖YK171+750~YK172+948,長1198米。隧道最大埋深276m.
3.1.2地形地貌
隧址區(qū)地貌上屬低山重丘區(qū)地貌,最低標高約280米,最高處標高約590米,相對高差約310米。
3.1.3工程地質
×隧道出口位于低山重丘斜坡下部,地形呈斜坡小坎狀,洞口地形坡度稍緩,總體坡度約25度,隧道走向與坡向近一致,沖溝較發(fā)育,無地下水出露,坡面第四系堆積物厚度薄,多小于2米。基巖為粉砂質泥巖與砂巖互層,未見不良地質現(xiàn)象,坡面較穩(wěn)定;鶐r淺埋或裸露,強~弱風化裂隙較發(fā)育,巖體較破碎~較完整,圍巖受淺埋和風化影響,穩(wěn)定性差。邊仰坡成坡條件一般,采取無仰坡進洞的方式處置。
隧道洞身段巖性為粉砂質泥巖、泥質粉砂巖與砂巖不等厚互層,巖石為弱~微風化,屬軟質巖。裂隙不發(fā)育~較發(fā)育,巖體完整~較完整。巖石透水性差,洞室開挖不會產生大的地下水涌出,但局部有滲水現(xiàn)象。圍巖類別以Ⅲ類為主,有少量Ⅱ、Ⅳ類。
巖性層,且粉砂質泥巖、泥質粉砂巖、砂巖層間結合較差,層間裂隙較發(fā)育,在巖性分界處,尤其是洞頂板為粉砂質泥巖段,洞頂可能產生掉塊或松動落石,局部可能坍塌等。
3.1.4地質構造穩(wěn)定性和地震安全性
場內無斷裂構造通過,單斜構造,地層傾向195-210°,傾角20-25°,優(yōu)勢產狀202°∠22°。新構造運動總體以間歇性緩慢上升隆起為特征,流水切蝕形成山川河谷,現(xiàn)屬相對穩(wěn)定期。區(qū)內節(jié)理裂隙主要以層間裂隙為主,卸荷裂隙、風化裂隙次之。主要發(fā)育裂隙產狀為:進口段190-215°∠18-22°,L1:65-85°∠68-72°,形成陡崖面;L2:145-160°∠70-85°,其中190-215°∠18-22°(順層裂隙即層間裂隙)最發(fā)育;出口段185-210°∠23-27°(層面),L2305-315°∠50-65°,L1:65-75°∠45-60°,其中185-210°∠23-27°(順層裂隙即層間裂隙)最發(fā)育。
場區(qū)內為單斜構造,無褶曲斷裂,大部分地段坡體穩(wěn)定。
根據(jù)《中國地震參數(shù)區(qū)劃圖》,區(qū)間地震基本烈度值為Ⅵ度,地震動峰加速度為0.05g;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.35s.
……
詳情請下載附件:云陽至萬州高速公路某隧道施工組織設計
1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建設工程教育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經本網授權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且必須注明“來源:建設工程教育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2、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,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。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,請作者與本網站聯(lián)系,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。
本網轉載之作品,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,請與著作權人聯(lián)系,并自負法律責任。
3、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。